本文转自:红河日报
照亮学生未来的“擎灯人”
——记红河州第一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施能
施能在讲授地理知识。
编者按: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。红河州无数教师以匠心守望初心,点亮学子的人生梦想。今日,我们聚焦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闪耀的教师代表。一位在高中课堂启迪智慧,一位在乡村操场强健体魄。他们岗位不同,却同样诠释了“立德树人”的深刻内涵。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,感受他们“躬耕教坛、强国有我”的使命与担当。
●记者 李立章 文/图
金秋九月,物丰景美。走进红河州第一中学校园,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。在高三﹙14﹚班教室里,地理老师施能正在给学生们讲授《耕地与粮食安全——筑牢民族复兴的根基》。他紧扣校训“立德树人 止于至善”,通过“情境导入—问题探究—实践研讨—价值升华”四个环节,让学生们从认知理解到情感认同、再到行动转化的教学闭环,助力学生们构建“个人—国家—全球”的粮食安全认知体系。
三尺讲台存日月,一支粉笔写春秋。施能从教13年来,从清晨到深夜,从春到冬,岁月四季流转,工作循环反复,日子平凡琐碎,但他13年如一日,坚持秉烛守初心,不断创新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模式,将三尺讲台作为人生舞台,用三寸粉笔传道授业,带领学生们遨游山川湖海,探索神奇奥秘的自然科学,研究人类发展的区域空间,倾情尽责地努力做学生灵魂的“铸造者”、未来的“擎灯人”。
施能,人如其名。硕士研究生学历,地理高级教师。13年来,他始终扎根红河州第一中学教育教学一线,担任班主任、团委书记、教研组长等。努力就有收获,付出总有回报。13年来,他先后培养4届高考毕业生,100余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等名校,5人获红河州“红烟桃李奖”;个人荣获“云南省骨干教师”“云南省先进教师”……
作为一名地理教师,施能始终要求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,不断更新教学思想,不断创新教学模式。多年来,他坚持讲“有风度有温度又有烟火气”的地理,致力追求“师生和谐、人地和谐”,形成了教学秘诀。
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,让课堂既干货满满,又充满趣味,是施能一直在琢磨的事。在他看来,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,涉及多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调动。他始终将课堂视为育人的主阵地,深耕地理学科教学,创新提出“情境驱动·思维进阶”教学模式,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。在讲授《风成地貌》时,他带领学生模拟敦煌沙丘形成过程,通过实验观察风力对地貌的影响;讲解《人口迁移》时,引入红河州脱贫攻坚案例,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。这种“理论+实践+思政”的课堂设计,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“思维体操课”。
施能用心关爱学生,充分尊重、信任、理解学生,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,将每一节课的知识,通过有趣、快乐的方式,传授给学生,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,由此获得了家长、学校、学生的一致好评。
在学生们眼中,施能是“光明的教师”,用最真情的爱、最持久的陪伴和最真诚的付出,陪伴他们的成长之路。他以“希望工程”理念为引领,系统性地推进助学育人工作。他先后参与了“佳盛希望班”“许氏助学金专班”及“首届安踏希望班”三个示范性助学班级,构建起“资源整合—精准帮扶—成长追踪”的全周期管理模式。红河州第一中学首届安踏希望班在2024年高考中成绩亮眼,50名学生全员达到本科录取线。
师生一起闪闪发光,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。施能坚持“五育并举”育人理念,构建“三位一体”成长体系。如建立成长档案,记录学生心理动态。2022年,他发现学生小朋(化名)因身体原因成绩下滑严重,通过定期谈心、组建学习帮扶小组,助其重拾信心,小朋最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。
既有点点繁星,也有团团火炬。“独行快,众行远。”施能说,他坚持以教研反哺教学,形成“课题驱动·团队共进”发展模式。他主持省级课题《普通中学“团学工作活力提升”行动研究》,提炼出“红色基因+社团实践”思政育人路径,成果获评优秀课题;作为“青蓝工程”导师,培养冯木石、马玲等青年教师,指导陶莹获红河州教学竞赛一等奖;编写《踏石留痕 决胜高考》等校本交流材料;发表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》等多篇论文,教学思想在“高三复习备考培训”专题讲座中受到同学科教师好评。
“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坚守,更是永无止境的攀登。”施能总结出“三心育人法”——以匠心精进教学、以仁心呵护成长、以恒心追求卓越。面对教育新挑战,他正探索“AI+地理”跨学科融合课程,构建2024年云南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赋能矩阵,用持续创新回应时代之问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