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阳的哥”陈于好接送2名受助学生。 (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莉 摄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闫承敏 通讯员 李莉
在当阳,有一条跑了三年半的“爱心路”,黄继元和陈于好,两名的哥来自当阳助残志愿车队的成员,义务接送三名当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,5300多公里爱心路上,他们谱写了最暖心的故事。
9月12日下午,放学铃响起,当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口,57岁的黄继元早已等在车前。他迎上一对亲兄弟——11岁的弟弟和13岁的哥哥,热情熟练地带他们上车、系好安全带。平时,他周一去接两兄弟和另外一个孩子上学。今天,他临时来送两兄弟回家,陈于好则送另一个孩子回家。
车辆缓缓启动,车厢成了这两个残疾孩子的小小世界。“前方注意地雷”,弟弟缩在哥哥身边说。哥哥俨然一副“小大人”模样,淡定接话:“这是延时起爆的,不用躲。”回家路上,童言稚语不断。
最让黄继元最动容的,是今年三月,哥哥对他说的一句话:“弟弟说,长大以后要报答黄伯伯。”
这一程,跨越17.5公里,计价器显示44元。最后两公里,是狭窄多弯的乡村小路。但三年半来,他们从未收过一分钱,也未抱怨过一声。
2022年3月起,无论严寒酷暑、刮风下雨,上学季的每个周一清晨,黄继元都会准时出现在玉阳街道金塔村,接三位特殊学生上学;周五下午,则由陈于好送他们返家。三年半来,几百次的“十七公里半”,他们从未间断。
当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齐玉玲清晰记得当初的场景。2022年3月,了解到金塔村三名残疾学生家庭困难、缺乏接送能力,学校本想为他们争取车费优惠,没想到助残车队队长陈于好得知后,一口答应:“我们义务接送,不收钱。”
“最初只是感动,没想到他们一跑就是三年半,把承诺坚持到今天,并且还在延续。”齐玉玲很感慨。
陈于好将他要送的学生带上车。
起初是由车队轮流排班,但很快,队长陈于好主动揽下任务,黄继元也加入其中。三度寒暑交替,两位的哥配合默契,让这份爱心,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从不缺席的约定。
“越是做好事,‘回头客’就越多,心里越踏实。”陈于好说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他的当天,一位熟客关照他,要坐他的车去宜昌城区。面对这单“大生意”,他婉言谢绝了,因为这天他要送特校的孩子回家。他坚信善行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心照不宣的双向温暖。他说:“只要开的士,就一直做下去。”
当阳市交通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严雅洁表示,两位司机是助残车队中的优秀代表,他们的善举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风气。目前,全市205辆出租车都曾参与过各类义务服务,爱心送考、拾金不昧已蔚然成风。
如今,每周固定时间,齐校长会与车队联系,根据校方需求调度志愿车辆。
“黄继元自己的小女儿坐校车上下学,车费要200元,可全家都支持他专心接送这几个特校的孩子。”严雅洁补充道。
一件事,一群人,三年半,5300多公里。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只有日复一日的守护。车轮碾过的是里程,留下的却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——安静,持久,温暖如初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