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环球网报道,8月29日,莫迪抵达东京,这是他担任总理以来的第八次日本之行,按计划出席年度首脑会谈,推进经贸、国防、人员往来一揽子合作。跟日本首相石破茂见面之后,两人发布联合声明,点名式地对东海与南海表示“严重关切”,把“反对以力量与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”的句子写进文本。 画面没完。莫迪此行之后,转场来华,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。这是他时隔七年的再访,被外界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标志。可在这个节骨眼上,和日本一起把东海、南海写进联合声明,不参加9·3纪念活动,只出席上合议程,这份姿态多少会让北京皱眉。 有人说这叫“糊涂”。我不急着给人戴帽子,我更关心他图什么、他拿了什么、他丢了什么,接下来这笔账怎么算。 先从交易说起。日本说要把私营部门对印投资拉到10万亿日元,听上去像一根金条。对印度的工业基础来说,芯片、关键矿产、制药、数字基建,这些都是要命的缺口;对日本企业来说,产业链“去单点风险”、成本结构优化、市场拓展,也是现实诉求。把高铁也拎出来,印度接受日本的新干线技术路径,标准之争的分量不低于金钱数字。日方还把“联合研发防卫装备”写进了宣言,这不是单纯卖货,是真打算在技术、标准、互操作这条线上绑得更紧。 那句对东海、南海的表述,算不算“代价”?对日方来讲,这是“价值观”与“秩序叙事”的标配话术;对印度来说,签这行字,等于在敏感海域问题上站位靠近美日澳的语义区。有没有实质承诺?从文本看,没有具体行动框架,也没有制裁、军力部署、演训频率这类硬指标,更多是政治信号。但信号就是信号,会被记录,会被引用,也会在需要的时候被放大。 那他为什么在访华前放这个信号?我看有三层考虑。第一层,给美国看。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下来,印度经济与外贸预期受伤,莫迪不敢硬顶,想要“缓打”。那就得证明自己没有“倒向中国”,这份联合声明就是明牌。第二层,给日本看。要从日本拿到真金白银和技术生态支持,不送点“政治语言”,很难到位。印度对全球供应链的渴望是真实的,芯片、稀土、制药、生物安全链条,都是印度自己的痛点。第三层,给中国看。你以为这句会惹怒北京,他未必没算过。反而可能被当成“议价筹码”,去天津时,他会拿另一套正向表述压回来——比如强调与中国的紧密关系、强调金砖的重要性、强调“稳定、可预见、友好”的双边关系对地区有益。换句话说,话说两头,价谈两边。 把话放直白点,印度的“战略自主”不是学术论文里的优雅词,它落到现实,更多就是议题拆分、伙伴多边、选项叠加。安全议题靠近美日澳,能源金融抓住俄罗斯,制造业与市场不要丢中国,上合、金砖不能缺席。
回头看莫迪对中国的相关表述,他在接受日媒采访时说,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,能为地区与全球经济带来稳定,还强调金砖在构建多极世界里能发挥作用。有人问,这算不算“补救”?语义上是。在外交场合,这是典型的“降温话术”与“正面叙事”。有效不有效,得看后手有没有真动作。比如边界管控能不能拿出新安排,贸易便利能不能推一批清单,投资准入能不能有可量化的改进,签证、航线、口岸效率能不能同步提速。这些才是真正能把政治争议“覆盖”掉的东西。 说回到印度,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:这算不算“选边”?我宁愿把它定义成“加价”。印度拿关税打击当压力,拿日方投资承诺当甜头,把涉华措辞当筹码,去上合现场谈自己的条件。这种打法短期内能换来热度,长期就要硬实力接棒。如果印度的制造业、军工、基础教育、基础设施不跟上,所谓“第四极”就是PPT上的风景线。 有人把这次声明说成“坑”,说石破茂给莫迪挖的。我不把主动权完全推给别人。印度是有意识地踩进来,用公开话术换资源承诺、换谈判筹码。那有没有可能“踩过界”?有的。踩过界的标志不是一句话强不强,而是接下来的行动有没有跨过红线,比如跟进南海更高烈度的军事存在、参与排他性技术封锁、在关键国际投票上形成系统性对立。就目前公开材料看,还没到那一步。印度和菲律宾的所谓南海“联合巡逻”被宣布过,但规模、频次、规则透明度,暂无官方的细化数据。日印的联合声明也没有列出执行路线。这些空白本身,就是印度保留空间的方式。 那北京要怎么接招?我更倾向于“以静制动、以事抵语”。把情绪先放一边,把合作清单端出来,合则来、不合则等待窗口再开。边界层面,把热线、脱钩机制、巡逻节奏的风险锁住,让战术摩擦不外溢。经贸层面,能开的口子就开,尤其是那些双赢的中性行业,比如农产品加工、绿色能源材料、跨境电商的通关便利。多边平台上,给出可操作的本币结算试点与净额清算安排,降低印度参与的“站队成本”。如果印度愿意把某些项目当做“面子工程”,不妨让他有面子,但账面要算到“可验证”的里子上。 接下来我会盯几件事。其一,日印投资的兑现率与行业分布,半导体封测、车电链条、数据中心、关键矿产加工,看有没有第一批项目启动。其二,日印防务合作有没有更进一步,比如后勤互惠安排、情报协作的细节、太空与网络演训。其三,上合期间中印有没有边界管控的新共识,签证、口岸、航线的实际改善有没有节奏。其四,美国的关税节奏与二级制裁工具动不动,会不会把印度逼得再往某一边靠,还是留出协商窗口。其五,英日的亚太安全安排有没有新项目落地,是否形成对区域信息态势的常态化覆盖。
我知道有人希望看我给出一句“定性”,说莫迪“态度变了”。我更愿意说,他把“变”写在脸上,把“稳”藏在袖子里。对北京来说,看脸色没意义,看袖子里的牌更要紧。把确定性政策、可预期市场、可操作项目摆出来,这些才是让“变”朝着我们想要方向滑动的磁铁。一份联合声明能带来的震荡,远不如一条产业链的迁移,一条物流走廊的打通,一项金融清算机制的落地来得长久。 有读者问,上合和金砖会不会被印度的摇摆拖后腿。我反倒觉得,这恰恰是检验平台“制度供给力”的机会。平台能不能设计出那种“加入即获益、退出立刻受损”的网络效应,能不能提供低成本、可逆的参与路径,让成员国不用掏出“全部政治信用”也能尝试合作,这比在宣言里放狠话有用得多。金砖在去美元化上的推进,印度确实心里有算盘。 回看莫迪的行程设计,不参加9·3纪念活动,只参加上合议程,说明他在象征政治上做了“降格处理”,避免国内舆论攻击,也给自己留了“既沟通又不过界”的余地。我并不意外,也不惊慌。这种“表面降温、底下走线”的操作,在亚洲外交里司空见惯。关键是我们别上头,把精力放在能控制的变量上,把门开在我们想要的位置。 说句更直白的心里话,今天的印度,很像一艘加装了各种设备的船,雷达是欧美的,发动机时不时靠俄制保养,甲板上新铺了几台来自东亚的机械,舵手想驶向“第四极”的海域,但海图还不够清晰,补给线也不稳。这样的船,最怕的是在风浪里一次性押注某个方向,反而容易搁浅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帮他选方向,而是把自己的港口建设好,灯塔亮着,航道标注清楚,有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会靠岸。不需要的时候,我们也不会被他的航线拖累。 如果上合之后,中印能把边界风险降下去,能把部分经贸项目提速,能在多边机制里找到几个“共赢的落点”,那这份日印声明,就会被舆论自然消解。如果反过来,海上摩擦升级、舆论对抗升温、产业链切割加深,那这份声明就会被当作“证据链”的一环。局面拿在自己手里,靠的是耐心、实力和制度供给,而不是跟着一句话起落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